管理之道
2003年,江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下简称“江阴院”)顺应国家经济转型要求,确定了把江阴院建设成为“有专长引领的小型综合设计院”的转型方向,踏上了转型发展的新征程。经过10年的转型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的江阴院已实现了有序转型,实现了“培育一支队伍,为企业未来夯实基础;创作一批精品,为城乡建设作出贡献;探索一条路径,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的3大目标。取得了全国县域勘察设计企业综合实力最强;江苏省建筑设计10强院、江苏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江苏省诚信企业;江苏勘察设计行业率先实现年人均勘察设计财务收入超百万元等荣誉和业绩。获得了IFAI(美国)国际空间结构设计大奖;荣获原建设部国家康居示范工程2项,并获得原建设部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金奖等10项硕果。
转型的主要做法
中设协理事长王素卿在总结和展望勘察设计企业转型升级时指出:大院要向综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争取“一业为主,两头延伸”,有条件的大院可以向工程公司的方向转型。中小院要向做精、做专方向着力,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寻求更加精深化、精细化的服务。
江阴院是一家仅有百名员工的中小型企业,不具备综合化、一体化的能力,所以,从2003年起我们明确了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的战略方向,确定了把江阴院建设成为“有专长引领的小型综合院”的奋斗目标,要做细分市场的强者。10年业务模式的转型,重中之重是打造自己能够与大院竞争的“强项”(或者称之为“细分专业方向”)。
首先,江阴院确定的细分专业方向是中小学校。这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布局调整,市场有商机;另一方面,这一类建筑十二大量性民用建筑,大院并不重视,如果集中主要力量来做,我们应该有机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先后完成了一大批高品质的中小学校项目,如江苏省南菁高中新校区、江阴高中新校区、安徽阜阳三中新校区、江阴周庄小学、周庄中学。在2009年~2013年的5年间,我院有5个中小学校项目获得一等奖,获奖数量上位居该时间段全省第一,并且十分荣幸地承担了前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母校泰州大浦小学的改扩建工程设计任务。
其次,我们确定的细分专业方向是文化体育建筑。当时,适逢国家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都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各个城市都在启动建设体育场馆,作为小型设计企业,江阴院更应该抓住机遇,早走一步、笨鸟先飞,争取能赢得先机。经过多年的不懈开拓,我院完成了天华文化中心、江阴体育中心、江阴全民健身馆、市民水上活动中心、新桥镇展示馆、临港开发区规划馆等一大批文化体育建筑。2009年~2013年5年间,我院有6个文化体育建筑项目获江苏省一、二等奖,获奖数量上仅次于东南大学设计院(8项),居该时间段全省第二。
近几年,我院又先后确定了超高层综合体和新型城镇化两个重点细分专业方向,并且开始取得一定的成效。
目前,中小学校和文化体育建筑两个细分专业已经具备了与大院竞争的能力,能为江阴院的强项并走出江苏。如果加上超高层综合体和新型城镇化两个重点细分专业,公司确定的重点细分市场业务总量已经占全院的2/3.江阴院业务模式的转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经营模式的转型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对勘察设计企业而言,高速发展的建设市场已经风光不再,江阴院的经营模式必须要适应新的形势,要努力从传统的经营模式,如依靠感情联络、价格竞争等争取市场,转型为依靠品牌拉动经营、依靠产品(作品)带动经营稍微全新模式。
企业越发展,品牌建设就越重要。企业的品牌建设应该做好3件事:产品品质、优质服务、适度宣传。江阴院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小而专、小而优”的企业品牌特点。在2011年江阴10大建筑评选中我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司品牌在社会上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当时,江阴有一个较大的医院项目已经请了外地一家专业设计院,但10大简述颁奖会后,业主改变了主意,决定委托我院来进行设计。这就是品牌拉动经营的鲜活例子。
作品带动经营的作用则更为明显。我院的中小学校方向依靠一批成功的作品取得了市场的认可,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新校区建成以后,时任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学校。”随后,长三角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在南菁中学召开,为江阴院走出江苏打开了一扇门。安徽阜阳三中新校区项目(12万平方米)就是咱这样的背景下委托我们设计的项目之一。目前,项目已经建成,在当地获得了良好的影响力。
实践证明,依靠品牌拉动和产品(作品)带动应该是新形式下勘察设计企业经营模式转型的正确方向。
盈利模式的转型
过去10年,面对高速的城镇化和强劲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凭借“低技术含量加上不断扩容的企业规模”,勘察设计企业的日子过得很滋润,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了全面转型期,勘察设计行业市场下行已成定局,在这样的情况下,盈利模式的转型——“从规模效益走向质量效益”势在必行。
2008年~2009年,当我们意识到市场的变化趋势后,便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在未来的5年规划中明确了企业规模的控制目标:员工120人。因为我们面对的主要市场——江阴的经济已经开始转型,我院也要开始转为向技术要利润,向创新要效益。
首先,江阴院全面实施了设计总承包(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把原来基本不做的绿化环境、室外管线、智能化、室内装修、绿色建筑措施、人防等全部纳入合同,这些新增的子项目绝大部分由院里自己承担,不仅扩大了合同额,而且有利于建筑师对整个项目品质的把握,同时,企业开始向技术集成方向发展。如中小学校功能的定型和标准化,在大量工程项目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校设计新规范,向使用功能的精深化、精细化延伸。在深化、细化的过程中实现定型和标准化,既大大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效率,又确保了我院在该领域的设计深度和细部能够优于同行。
其次,注重企业技术平台的提升,江阴院的目标是多数中小院尚不能做的我们要能做。如预应力钢结构、高层钢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观众厅下送风、厅堂可变混响、外立面活动式LED显示系统等等。而多数中小院能做的,我们要做得更好。
技术平台的提升,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信誉,使江阴院在江阴重点、重大项目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60%左右,这是江阴院能够实现年人均勘察设计财务收入超百万元的主要原因。
转型的创新驱动
作为智力密集型企业,勘察设计单位的转型必须以创新为驱动力。从江阴院的实践来看,企业转型创新驱动的重点是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体制创新
像江阴院这样的基层小院,要谋求通过转型实现一定的综合竞争力,就一定要发挥并放大小院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体制机制创新是转型的基本保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解决矛盾、理顺关系、激励员工,调整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做到凝心聚力,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从而提升绩效水平。
为了解决好改制“后遗症”,江阴院创新地实施了“一院两股”,把公司的股份分为两部分,一是资产所有权股,二是生产经营股。老股东同时持有两种股份,新股东只持有生产经营古,这样,化解了各种矛盾,促进了内部和谐。
为了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激励员工做精、做优、做专,江阴院实施了10项新政:一是在社会养老保险之外,建立企业专项退休金制度;二是设立企业低收入员工专项补贴;三是在社会医疗保险之外,建立员工住院医疗保障;四是设立省以上(一、二等奖)创优获奖项目专项重奖;五是设立注册师专项补贴制度(技术分红);六是设立技术干股奖励制度;七是设立生产部门第一管理者和管理团队绩效奖励制度;八是设立承接项目专项奖励制度;九是设立建筑方案中标奖励制度;十是设立总工(副总)专项补贴制度。10项新政体现了统筹兼顾、激励到位和奖罚分明,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发展。
技术创新
企业转型,特别是中小型设计院转型要走“专、特、精”之路,技术创新是根本保障,离开技术创新的支撑,转型必然成为空谈。对建筑院来说,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就是建筑方案的原创,10年来,江阴院的原创重点抓了两个方面。
氛围培育
中小院由于人才少、底子薄、品牌差,走原创这条路应该依靠全院建筑师的集体力量,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10年来,我院着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逐步形成了广大员工踊跃参与的创新氛围,企业原创项目比重从10年前的几乎为零,增长到目前的60%左右。2011年,我院获得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奖共6项,均衡地由院内6个生产部门获得,当年获得省级奖的员工(获多项奖的只计一人次)75人,占全院技术岗位总人数(91人)的83%。“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江阴院目前原创氛围的真实写照。
地域特点
对基层小院而言,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原创之路绝非易事。我们反复思量、另辟蹊径,决定以“滨江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创作的主线。江阴是一座滨江城市,她的城市特点、历史人文与周边城市是不同的,如何创作出具有江阴特点的地域性时代建筑是江阴院建筑创作的根本追求。例如,江阴体育场以“江之鹰”为主题,“江鹰”与“江阴”谐音,形态抽象的江之鹰引而不发、展翅欲飞;临港新城规划馆以陶土砖镂空砌筑的大小孔洞构成“大江东去”的壮美场景;天华文化中心以刘天华的音乐旋律为创作内涵;南门会项目以现代手法表达传统江南建筑的神韵;南菁中学以“再造书院”为核心创意,意在再现历史上的“南菁书院”;江阴高中的前身以文庙为校舍,新校的设计以体现历史文脉的环境节点,加上与文庙相仿的红墙黑瓦的色调,表现出对历史的传承和创新。多年来,江阴院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江阴城市特色的优秀地域性时代建筑,为企业转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并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江阴院结合转型所思考的管理提升主要有3个方面:战略管理、品牌管理、人才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江阴院十分重视战略管理,如编制了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转型发展的各项目标和措施。
品牌管理是实现经营模式转型的重要内容,江阴院正沿着“小而专、小而强”的品牌内涵不断努力。争取在未来5年打造“长三角地区有专长引领的知名小型企业”这一品牌目标。
人才管理任重道远,在引进高水平人才特别困难的情况下,江阴院正立足院内培养,打造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10年转型发展促使江阴院的经济总量增长了10几倍,上缴税收增加了20多倍,年人均实现勘察设计财务收入连续4年超过百万元,人均指标名列全省前茅,转型使企业脱胎换骨。转型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转型永远要随着中国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尽管企业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但是,江阴院已经开了一个好头,走上了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健康之路。
微信咨询
微信便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