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7186355 ; 15988496865

0571-87759320

管理之道

转型和突破是中国建筑设计未来十年的关键词——专访XWHO国际设计集团副总裁陈安华

发布作者:huarui 发布时间:2021-02-07

      未来的十年,设计行业与资本的对接会加快,专业细化的过程仍会继续,整个行业的发展会从“跑量”向“重质”转变,行业的危机意识也会越来越强。

      嘉宾:陈安华(XWHO国际设计集团副总裁、董事)
      记者:连晓静  樊维佳 
      时间:12月2日
      地点:中国•杭州

      XWHO(音译为“艾斯弧”)作为一家外资背景的设计集团,在中国已经度过了十年的时光。在这十年中,XWHO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现在正处于全速扩张的时期。在XWHO杭州公司,我们采访到了集团副总裁陈安华先生,他向我们详细讲述了XWHO过去十年的历程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建筑中国周刊》:请您先说说未来几年XWHO的发展规划吧。
       陈安华:XWHO未来几年的战略发展方向很明确,一方面不断改善和优化杭州公司团队,同时重点发展上海公司和北京公司。而且上海公司会成为XWHO面向亚太地区和全球服务的总部,目的当然除了吸引更多的国际性人才之外,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XWHO,增强XWHO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针对目前设计行业经营和管理模式相似、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状况,XWHO已经开始进行品牌的整合和打造工作。未来公司会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旅游设计四个服务领域共同发展,通过统一的市场调配和统一的人才调配,强化和突出XWHO的整体优势,带动公司更快的发展。
      《建筑中国周刊》:XWHO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具体的管理上做了哪些调整呢?

      陈安华:在管理上我们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设计行业和其他行业有所不同,一定程度上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但是我认为,自由的氛围不等于不需要组织和纪律。XWHO首先从细部做起,强化员工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制度意识,这样“一张一弛”的策略,既保证了设计师的高度职业化同时也提供了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工作氛围。
      在健全管理制度的同时,XWHO也独创了“学院式管理”模式,“学院式管理”主要强化对员工的深度培训。XWHO每年都拿出大量时间进行内部培训, 比如十年以来始终坚持每周一、三、五都会有40分钟的晨课,每周二晚上1小时左右的设计沙龙。另外还有不定期的外聘专家讲座、每年定期的出国考察和国内考察等。XWHO一直在实践着自己“公司化经营、学院式管理”的运作理念。
      面对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10多年快速城市化的进程,XWHO在公司规模和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一直面临着“质和量、快和慢、长期和短期”的经营策略该如何抉择的问题? XWHO没有一味追求扩大规模,而是重视“质”远胜于重视“量”,对待收购和招聘也都是非常谨慎的,毕竟大规模的人员扩张都需要一个用企业文化来不断同化的过程,其实还是要讲究“快慢均衡”。从短期上来说,可能会带来丰厚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项目带给我们的更多是方法、经验、团队和信心的积累。XWHO一直都在管理上关注并解决着这些问题,这也是我们十年来一直稳步前进并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基础所在。
      《建筑中国周刊》:那么在XWHO的城市规划设计作品中,是如何融合、重现并加强原有区域的文化特征的呢?
      陈安华:文化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印记,也应该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文化又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有时候不可能在规划设计中完全、准确地体现出来。但我们可以把城市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梳理,通过物质性的表现手法和非物质性的活动加以体现和传承。
      XWHO会根据项目的不同类型,按照所在城市及区域的文化积淀、项目的具体功能、服务的人群分析确定设计中应该表达的文化特征和元素,通过规划确定文化表现空间,通过建筑和景观来表现文化特征,通过人的参与和感受来体验文化氛围和精神。过去大家比较关注用物质的手段也就是说通过建筑符号、雕塑和小品来表现文化,现在我们应该更多将注意力转移到“物质表现和精神体验” 的结合上来,尤其不要忽视人的参与。同时我们也强调文化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让城市文化不断地丰富,才能够满足现代人的精神和生活需求。
      《建筑中国周刊》:XWHO内部的STUDIO制度很有意思,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陈安华:STUDIO制度是XWHO内部资源整合的产物。大家都知道一个设计师的水平不能代表一个项目组的水平,同理一个设计所的水平也不能代表XWHO的水平。因此必须打破原有的“公司—所—组—设计师”的组织构架,为项目和客户组建专属的专业团队,这就是STUDIO制度的由来。
      我们成立了一个运营与技术支持中心,所有的项目都会首先送到这个中心进行评估和分级,根据评估结果选定最适合的项目经理和相关的不同专业设计师组成项目组,必要时还会调用总公司及公司外部的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因此这其实是一种松散的STUDIO制度,当然也是最有针对性、最适合项目的STUDIO。我们一直强化“大设计、多专业、多学科组合”,这也是XWHO内部STUDIO制度的优势所在。
      与STUDIO制度的松散性相对应的是我们有一个稳定的、可选择性强的设计师团队,这是实行这个制度的基础。当然在如何稳定和扩大设计师队伍上我们也下了不少功夫,XWHO的设计师除了固定年薪,还有项目提成、业绩奖金、管理奖金、股东分红及其它奖励等,除了上述优厚的薪酬和福利体系外,我们结合了外资公司和本土设计公司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又极具竞争力的人才管理和激励体系。
      《建筑中国周刊》:通过您经历的规划设计项目,您认为规划设计中“破”与“立”的比例应为多少?
      陈安华:我觉得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城市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这个比例也就不同。XWHO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会从产业与经济、功能与形象、文化与活力、目标与现实等多个方面去考虑,不会一概而论的。
      《建筑中国周刊》: 您如何看待过去十年的中国建筑设计的“黄金十年”?对未来十年建筑设计界的发展有何预期?
      陈安华:先说说XWHO在这十年里最重要的几个阶段吧。在管理方面,XWHO一直坚持“公司化经营、学院式管理”的思路,在实践专业化顶级目标的同时不断成为一家更加复合的国际性设计集团。在项目方面,XWHO参与了从1999年开始的杭州西湖申遗工作,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了“世界文化遗产”组织的初评。随后XWHO又全面参与了“钱江新城”的规划和设计。令人欣慰的是,十年来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钱江新城”真的让杭州迈入了“钱塘江时代”。2004年,XWHO参与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的规划设计工作,这也是XWHO一次重要的发展契机。
      过去的十年,首先是快速、高效的十年。有很多新城在这十年拔地而起,众多的标志性建筑点亮了我们的城市,但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第二,这是传承与创新的十年。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给了中国设计界一次全面提升的机会。当然,目前的创新多注重于形式的创新,传承也是更多在形式上的,但其实传统的形式未必不能创新。第三个就是中国城市的整体趋同性,“千城一面”的现象在这十年中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快速蔓延,这确实是一个让规划和建筑设计界头痛的问题。最后,从整体上来看,过去十年虽然有不少个体比较突出的项目,但是个人认为业界的整体创新能力不够,这也是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的。
      未来的十年,我们中国依然是全球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设计行业与资本的对接会加快,专业细化的过程仍会继续,整个行业的发展会从“跑量”向“重质”转变,行业的危机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同时,我们的设计会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世博会给了大家一个融合和体验多元设计的契机,让我们能够用全新的思维模式,给每个项目都贴上与众不同的标签。在视野上,未来设计会更加强调“高和远”,应该会逐渐突破单一专业的设计思路,真正走向“多专业、多学科”结合的综合设计。
      在未来的规划设计上,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XWHO会更多的考虑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不仅是基于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也应该是以产业转型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的可持续;XWHO也会继续关注和解决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创新;信息化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XWHO在未来的规划和设计中也会继续强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智能城市的打造。
      总之下一个十年,希望XWHO和广大同行一起做出更多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