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7186355 ; 15988496865

0571-87759320

管理之道

战略引领筑平台创新转型发展聚人才强院

发布作者:huarui 发布时间:2021-02-09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以下简称“ 电子工程院”)创建于1953年,曾先后隶属于原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2000年划归中央企业工委,2003年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是中央管理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大型骨干勘察设计企业之一。2009年4月,并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

       电子工程院由总院和所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资、控参股企业组成。总院有13个职能部门和12个直属生产部门,并设有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研究检测评定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所属企业主要包括全资企业、控股企业和参股企业。

       电子工程院拥有工程咨询、工程设计、造价咨询、环境影响评价等甲级资质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等20多项资质,可为工程建设领域提供规划咨询、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查、造价咨询、工程监理、工程施工、建筑装饰、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等全过程、全方位、宽领域的服务。

       2008年,电子工程院获得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和工程监理综合资质,可承担国家21个行业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以及相应的技术与管理服务,开展所有专业工程类别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技术咨询等业务,具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和实力。

一、战略转型、创新发展的实施背景

       为生存与发展,必须实施转型

       按照国家关于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的精神,电子工程院于2000年转企改制,正式与部委脱钩,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当时,最大的危机就在于,面临传统主业市场的变化和核心技术升级换代的双重挑战。

       一是这一时期我国电子制造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主要为电子制造企业)虽然收入有小幅增长,但利润率持续下滑,到2007年利润率下降到1.98%,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二是电子工程院赖以生存的彩色显像管、玻壳技术面临着被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取代的技术革命,延续50多年的传统设计方法也逐渐被欧美等国际通行设计方法所代替。

       因此,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实施战略转型,拓展新的业务领域,避免单一业务模式所蕴含的巨大风险。

       设计模式面临挑战,工程总承包成为趋势

       电子工程院自1953年成立以来,按照国家条块分割的体制,一直聚焦于电子工业领域,专业从事设计服务,没有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2003年,电子工程设计收入占当年营业收入额的比重仍超过80%,且核心工艺技术相对较弱,自主技术工程化能力不强,尚未形成以设计为龙头的全过程服务能力,仍属于业务单一的传统设计企业,业务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而此时,总承包模式在一些领域开始推行,并得到业主青睐和政府支持。

       电子工程院需要改变单一提供工程设计服务的发展模式,向为相关行业的工程建设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的总承包模式转型。

       业务需要创新,技术需要集成

       电子工程院实现战略转型,需要开拓新业务领域和工程总承包业务,新业务需要新能力,尤其需要在以往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开发新技术。

       一是开拓新业务领域,需要按照市场需求研发新技术。自2003年起,电子工程院主动退出显像管等传统电子制造业领域,进军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集成电路等新兴电子领域。这些新兴电子领域制造工艺先进、装备复杂、科技含量高,核心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若想获得一席之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迅速掌握其工艺特点,并转化成工程设计的核心技术。

       二是开拓工程总承包业务,需要以专有核心技术为基础。历史原因造成电子工程院长期专注于单一行业的工程设计业务,致使资本积累较少、技术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而开展工程总承包必须拥有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拥有能够利用独特的专利、专有技术进行工程咨询设计和管理的能力,才能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才能在竞争中胜出,从而逐步实现转型的战略目标。

       自2004年起,电子工程院开始实施战略转型,并且明确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战略转型的驱动力,开始探索和积累适合企业创新发展的经验。

二、实现战略转型、创新发展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按照电子工程院新的战略定位,明确业务和技术创新是战略转型的关键因素;秉持“筑平台创新,聚人才强院”的科技方针,构筑三大科技平台;开创“双轨制”人才配置策略,以自主技术工程化创新为重点,推动科研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化工程,寻找行业“交集”蓝海和研发“跨界”技术;聚焦客户价值,整合社会资源,实施开放式创新;掌握支撑主业发展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并集聚一支满足战略需要的人才队伍。

       明确转型目标,实施创新驱动

       解放思想,明确战略定位和转型目标。实施战略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变革工程,它涉及管理体制、组织形式、业务范围、经营模式、人才结构、考核激励机制等一系列转变。作为一家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来的、具有50年历史的国有勘察设计企业,多数员工“求稳怕变”的思想根深蒂固。为此,电子工程院战略转型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始,通过组织学习相关知识、召开各层次研讨会等多种途径,使员工充分意识到战略转型是一条充满艰辛、远离舒适的道路。“优秀的企业安度危机,平庸的企业在危机中消亡,只有伟大的企业才能在危机中发展自己”、“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成功者是那些在每天的经营中都大胆思考不断创新的人们”、“有作为就能有地位”……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成为企业员工持续行动的指南。

       电子工程院明确了以“战略引领、主动求变、开放创新、责任考核”作为企业发展的理念。给广大干部灌输“主动求变”的思想,使其树立“不仅要顺应变革之势,还要有创造和引领变革”的思想。

       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电子工程院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成为工业工程、民用建筑、节能环保工程及相关建设领域具有专业化、国际化的集成服务提供商和组织者”作为发展目标。通过资源整合和持续创新,突出工业工程、民用建筑、节能环保3大业务领域,深耕国内市场、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实现以策划、设计、技术方案及项目管理等技术能力与商务资源、金融平台有机融合并对项目提供全过程的综合管理与服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电子工程院必须从为工程建设提供单一设计服务向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转变,由为单一行业提供工程服务向相关多元行业提供工程服务转变,由工程建设业务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由服务国内客户向服务国际客户、高端客户扩展。

       以市场为导向,多元创新并举

       电子工程院以市场化和工程化为导向,坚持把产学研结合、实施开放式创新作为重要的技术创新途径。通过整合外部科技资源,与院内科研力量进行联合创新,收到了显著成效,攻克了制约本企业及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加快了在自主技术开发与新业务领域的成长。

       在明确定位自身创新角色的前提下,近年来,电子工程院与2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了广泛合作攻关,参与实施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课题,承接了国家标准和国家标准图集等多项课题,与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共同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

       1. 聚焦客户价值,倡导原始创新

       电子工程院在工程总承包过程中认识到,只具备技术集成能力是不够的,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还需要专有核心技术,从而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

       为形成更多专有核心技术,电子工程院大力倡导原始创新。一是培育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加强最新科研成果向周边相关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推动跨专业探索和合作;二是与客户充分互动。准确把握项目的难点和客户的价值诉求,发掘创新机会;三是开展体系化研究。规划多维度的系列研究课题,同客户、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收获原始创新。

       2. 与强者共舞,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电子工程院在改制之初,即以成熟的电子工程业务为核心,整合在工业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骨干人才和业务资源,设立了专业化的世源科技工程公司,其通过与国内外领先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快速掌握了世界先进电子制造业的工程设计、建筑设计、项目管理与总承包等方面的业务。

       3. 寻找行业“交集”蓝海,集成应用工程技术

       电子工程院通过“瞄准一个方向,加强两个结合”,寻找新兴行业的“交集”蓝海,集成应用工程技术。一是把行业交集和新兴产业作为集成创新的突破口。二是加强专有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结合。三是加强硬技术与“软技术”的结合。推进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模式的变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程序。

       4. 整合社会资源,加快节能环保新业务拓展

       在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2006年7月,电子工程院经过科学论证,与持有发明专利的技术团队合作,组建了专业从事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服务的北京世纪源博科技公司。通过持续加大科研投入,该公司自主研发了适合于波动性和间歇性低品质余热资源的饱和蒸汽发电集成技术。该技术突破低品质余热资源高效利用的瓶颈,填补了国内饱和蒸汽发电技术空白,超越国外同类技术水平。

       该公司采用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以低品位余热发电领域的5项发明专利技术为基础,形成了客户和资金技术方实施节能项目的共同内在动力。2012年,该公司的“干式机械真空系统应用于RH2 工艺技术”荣获节能中国十大应用技术。截至2013年,该公司拥有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取得了建设能源综合利用工程38个,实现了装机500兆瓦、年发电36亿千瓦、节约标煤126万吨、减少二氧化炭排放315万吨的成绩。完善保障机制,促进创新发展

       1. 强化战略定位下的组织保障

       为保障企业有效实施战略转型,电子工程院依据战略方向,整合组织机构,完善资源配置,明确考核目标。特别是针对新业务的特点,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为领军人才搭建舞台,使新业务拓展和新技术研发得以健康发展。

       2. 实施“双轨制”人才配置策略

       电子工程院突破企业一直依赖内部培养和提升的用人政策,开创“双轨制”人才配置策略,形成了传统业务原则上以原有骨干人才为主,创新业务从市场引入领军人才主导的人才政策,为战略转型带来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的丰硕成果。

       在市场化人才引进方面,通过选人政策和薪酬激励机制的重大调整,大胆探索新的人才引进渠道,加大具有国外教育背景及丰富国际业务经验的高层次技术创新和管理人才的招聘力度。自2003年以来,先后引进了工业工程、民用建筑、节能、化工等行业的国内外高端人才与领军人物50多人,各类专业人员500多名,并相继成立了由行业著名专家领衔的能源与化工事业部、循环经济所、检测评定中心、微藻中心等新业务机构。

电子工程院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集聚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形成了较好满足战略转型需要的人才结构,大大提升了为全行业、全过程集成服务的能力。

       3. 营造学习、分享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为促进全体员工学习与交流,围绕当前业务重点和技术热点,电子工程院定期聘请内外部知名专家为员工讲课,也不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论坛,通过讲座与研讨会,与行业知名专家、同业标杆企业等近距离交流,很好地提升了员工的学习意识,加快了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创新经验的分享。

院领导在多种场合提出要“宽容失败”,鼓励企业经营者和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勇于冒险、不怕失败,这为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奠定了基础。“敬人、敬业、敬科学;求质、求效、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很好地契合了尊重技术、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需求。

三、 实现战略转型、创新发展的具体成效

       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

       自主技术研发是电子工程院实现战略转型的动力,为企业差异化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近年来,电子工程院通过研发和提炼在工业工程、民用建筑、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优势技术,在液晶显示与集成电路工程、建筑结构、空气洁净、防微振、抗震加固、电波暗室、电磁屏蔽、节能改造、余热发电、光伏发电、江河流域信息检测系统、数据中心、循环经济等方面已形成核心技术。

       成功实现战略转型的阶段性目标

近年来,以创新为驱动力,坚持技术领先战略,重视自主技术工程化应用,电子工程院实现了“成为工业工程、民用建筑、节能环保工程及相关建设领域具有专业化、国际化的集成服务提供商和组织者”阶段性转型目标。

       一是形成了工业工程、民用建筑、节能环保和新兴业务的主营业务格局。电子工程院成功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实现了在工业工程、民用建筑、信息工程、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行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数据中心及节能环保领域的突破,并成为掌握工业工程(新型显示器件、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等)、民用建筑(超高层建筑设计、科技园区规划等)及节能环保(低温余热发电、光伏发电、工业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前沿技术的领先者。

       二是具备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整体规划、技术咨询、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能力。

       三是提升了服务高端客户的能力,高端客户比重不断加大。在工业工程领域,为世界500强在华的投资项目,以及京东方、华星光电、联想等国内品牌客户提供世界先进技术和建设全过程服务。在民用建筑领域,完成了国内相当数量的超高层建筑设计,并为万达集团、沃尔玛、宜家家居等知名企业提供服务,成为该领域的知名品牌。在节能环保领域,为山东钢铁集团、重庆钢铁集团、武钢集团等大型企业提供工业余热发电技术服务,为河北省、甘肃省、青海省等提供城市综合能源利用工程,成为行业主力军。

       四是建立并运行自主技术和工程化应用平台,实现了由过去依靠引进技术到消化、吸收、再创新及拥有自主技术的转变,特别是提高了自主技术工程化的应用能力。

       集聚一支高水平的核心人才队伍

目前,电子工程院现有在岗职工2000多人,拥有国家级设计大师6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截至2013年,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全院职工的比例达23%以上,国家注册的各类执业资格人员占全院职工的比例达22%以上,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等各类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院职工的比例达20%以上。

       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1. 企业收入和利润持续快速增长

       电子工程院自实施战略转型以来,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企业效益和规模均实现了快速增长。2013年电子工程院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分别是2003年的10倍、6.8倍和7.4倍,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

       2. 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完成一批标志性工程

       近年来,电子工程院先后完成国家重点工程和复杂工程建设项目6000多项,在工程和装备设计方面创造了70多项全国第一,荣获省部级以上发明奖、科技成果奖及优秀工程设计、咨询成果奖等1000余项。

       工业工程领域,加快发展工程总承包和规划咨询业务,应用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工程技术进行建设方案及投资优化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在新型显示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化学工程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工程建设及全过程服务成绩显著。

       民用建筑领域,以智能化、生态化建筑为主导的设计理念与发展方向,在城市及科技园区规划(上海浦东软件园)、大型公建(上海世博会沙特馆)、大型商业综合体及超高层建筑(北京银泰中心、万达广场、空中华西村)、机场工程(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首都机场T3航站楼及首都机场塔台)、大型物流工程(沃尔玛、宜家家居)、酒店与住宅(三亚山海天、融科置地)、专项工程(防微振、抗震加固、预应力等)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和显著成就。

       节能环保领域,配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先后在钢铁、建材、有色行业实施节能工程,依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余热发电专利技术成功建成世界第一个炼钢电炉低温余热发电工程项目、国内第一个炼钢转炉饱和蒸汽余热发电工程项目和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铁烧结余热发电工程项目,已建成投产23个余热电站。

       电子工程院将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借助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动力,在强化工业工程、民用建筑和节能环保等主营业务发展的同时,依靠工业工程和民用建筑的独特技术集成优势,依靠在城市能源综合利用、智能微网及光伏发电、废旧汽车拆解及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及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智慧城市、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等新技术的应用,瞄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机遇,努力为股东、为客户、为员工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