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7186355 ; 15988496865

0571-87759320

管理之道

中国建筑创作要走自己的道路

发布作者:huarui 发布时间:2021-02-08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每年开工的建筑面积保持在20亿平方米。去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11万亿元,占了中国GDP总量47万亿元的25%。中国建筑设计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中国建筑业安排农村就业人员4600万,中国建筑业带动了多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增添了活力。中国建筑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个贡献中凝聚着中国建筑师、工程师和所有建筑从业人员的艰辛努力和无私奉献。

  中国建筑创作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问题也还不少,如躬背的文化自信、盲目的照搬照抄、陈旧的政策导向、屈从的社会地位、过多的行政干预、缺失的专业教育、教条的用地政策、片面的宣传影响等等。我们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发展中国自己的建筑思想,走自己的道路。

  中央六中全会作出发展和繁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决定。这一决定是重大的、战略性的,意义深远,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中国建筑创作赋予了时代要求。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和谐社会。这个宏伟的目标赋予了中国建筑创作和建筑实践艰巨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机遇。社会公众对弘扬中国建筑文化、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寄予殷切期望。在认真贯彻稳中求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政策要求中,中国建筑创作必须努力实践继承与创新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任务,发展和繁荣中国自己的建筑思想。

  中国的当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断层,我们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跃进入了工业化甚至部分后工业化的社会,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数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而当代中国新的建筑思想的精神内核还不够清晰。在外来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我们不能邯郸学步、盲目模仿,挫伤和削弱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建筑师要加强对中国建筑实践实际问题的深刻剖析和系统研究,探索和建立中国自己的建筑理论。对此,每一位中国的建筑师、每一家中国的建筑设计团体都负有重大的光荣的历史责任。发展和繁荣中国自己的建筑思想,有几个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把握。

  (一)关于建筑本质

  建筑的本质是为人服务。西方自古希腊起源发展而来的人文主义,和东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实都讲了建筑的本质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讲建筑本质在于说明,建筑的创作和实践不能忘记建筑的本质。第一,建筑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建筑服务。建筑为人服务,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服务,人的发展需要就是建筑的功能。功能是第一位的,建筑第一位的任务是满足功能的需要。可以依靠自然解决的通风、采光,结果人为地加大建筑体量,必须靠空调靠照明来解决,这就变成了人为建筑服务;可以在建筑平面组织的交通,结果人为地变成立体交通,必须依靠电梯电力来解决,这就变成人为建筑服务。第二,建筑为人的适当需要服务,而不是为人的不适当需要服务。人的需要是全方面的,但人的需要有适当需要和不适当需要,如果一个三口之家的居住面积120平米是适当的,但三口户型的住宅建到300-500平米就是不适当的。如果一套120平方米的住宅装修需要30万元就好了,是适当的。但装修花掉300万元还不好,就是不适当的。第三,建筑是为人类适应自然,规避危害,而不是为了战胜自然,破坏环境。超高、超大、超密建筑已经远远超出了适应自然,而且对自然造成了破坏。可再生材料、可降解材料是建筑首选,而大量使用开山挖石,制成化工产品和合金产品的材料是不可持续的。

       (二)关于建筑形式

        建筑形式不仅是审美取向问题,更是文化问题、是政治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建筑形式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表现和象征。阿扁搞“台独”,在台湾搞去中国化,历史书上的、文字里的、音乐里的、美术里的,他恨不得都要删掉中国内容。但是台湾岛上的中国建筑形式他是删不掉的。他不可能把房子都拆掉。台湾博物馆、中山纪念堂一看就是中国的,永远是中国的。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筑师按照“吾国之固有建筑形式”,对传承和创新中国建筑形式风格进行了积极和不懈的努力。经历过从“整体”仿古模式、“局部”仿古模式,到“简约”仿古模式的大胆尝试,其中很多作品都是成功范例。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在“首都计划”中也提出过“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和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的建筑方针。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由于反对“封、资、修”等政治原因,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采取回避态度。经济、适用、美观的建筑方针,实际上也没有触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问题。

        改革开放后,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给予了应有的尊重,但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人地矛盾,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已经难以在城市广泛传承。但在传承与创新中仍做了积极的尝试。吴良镛先生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崔恺先生完成的北京外研社大楼项目,都有不俗的表现,成为大家学习的成功范例。但十分遗憾的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在滚滚的城乡建设大潮中,没有形成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国家的主体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在下一波的城乡建设中,如何在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中国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应当是中国建筑师共同的光荣使命。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音乐盛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上演的曲目,多数是老旧曲目,依然受到热烈的掌声和欢呼。说明什么?老的不一定是坏的,旧的不一定是不好的。相反,老的经过时间和历史的锤炼,一个曲目、一种艺术形式才可能丰富、完善和成熟,才有可能焕发出精彩夺目的光辉。创新是需要的,但创新需要理性。盲目的创新将意味着对老旧事物的所有成本和人类感情的抛弃和否定。

        (三)关于建筑审美

        什么样的建筑是美的?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审美标准。但是,这个问题又是必须回答的。因为建筑审美的取向和标准关系到建筑创作的方向。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建筑审美似乎没有标准,因为谁也不能说“圆的”一定好,或“方的”一定好,更或“圆的加方的”一定好。这种认识是不可取的、也是危险的。因为如果建筑审美真的没有标准和判断,如果建筑审美可以是随意的、甚至可以是无结论的,将直接影响建筑创作方向的讨论,而且这个讨论将变得失去意义。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存在着不同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判断,这是客观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条件下,仍然存在着一个社会主流的审美标准。

        人民大众喜欢的,符合人民大众审美要求的,满足人民大众文化习惯的,应当是中国建筑审美的基本标准。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依山傍水,负阴抱阳,绿树环拥,鸟语花香;符合中国文化中过日子尊老爱幼,生活中邻里互助,勤俭持家不浪费、生活更加方便、工作更有效率;有中国文化的对称美、规则美,天人合一,是人民大众喜欢的。为谁做建筑是中国建筑师需要扪心自问的问题。这个问题含糊不清自然带来建筑创作方向的不清。

        (四)关于建筑道德

        在建筑创作和建筑实践中,需要提升道德水平和道德规范。约翰-罗斯金写的《建筑的七盏明灯》中,除了关于听从上帝的安排和服从上帝的意识等上帝创造论外,讲到建筑师的道德部分是可以参考的。建筑道德主要表现在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

        谁都想住有阳光的房子,谁都希望自己房前有一片绿地,谁都希望有一湾清澈溪水从门前流过。透过窗户看不到青山绿水,看不到树木,看不到绿地,看到的除了房子还是房子。房子挨着房子,窗户挨着窗户,住宅楼叫亲嘴楼、叫握手楼。这还可以叫不道德楼。这是建筑对人的不道德。

        同样的建筑材料,山里的石材、地下的矿土、林中的树木,都是自然环境生命体的一部分,用这些材料可以造出精湛完美的房子,也可以造出粗制滥造的房子,有的房子可以使用30年,有的房子可以使用100年,用同样的建筑材料,造出粗制滥造和寿命短暂的房子,叫对自然的不敬。这是建筑对自然的不道德。

        房子原来每天10个小时有阳光,前面盖个更高的房子,遮挡后每天只有1个小时有阳光;一些大超市大商城,没有外窗,外墙完全包装起来,房间里没有清风拂来,更没有阳光抚慰;建筑只要可能就见缝插针,房子密度超出了合理的容积率水平,这是建筑对社会的不道德。

        讲建筑道德其实就是讲建筑师的道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道德金律,也是建筑师的道德金律。

        中国的建筑创作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伟大时代。历史赋予了我们艰巨光荣任务,也赋予了我们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正视面临的问题,树立起正确的建筑价值观,弘扬建筑的正气,努力实践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城市的和谐,积极探索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中国建筑道路。在中央发展和繁荣中国文化的指引下,在中国建筑师和建筑设计团体的努力奋斗下,中国建筑文化必将迎来明媚和谐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