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7186355 ; 15988496865

0571-87759320

行业资讯

建筑大省谁更强,江苏还是浙江?

发布作者:huarui 发布时间:2010-02-06

      江苏、浙江是全国公认的两个建筑大省。从统计指标上看,苏浙两省建筑业十几年来你追我赶,“九五”“十五”期间,浙江勇超江苏,雄踞全国第一;“十一五” 江苏重新领先,可谓一波三折。但是,究竟两省建筑业谁更强,业内人士普遍看好浙江。多年来,两省一直都密切关注对方的发展。特别是江苏,从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到大型企业,多次组团到浙江“取经”。江苏建筑业内人士学习后一致认为,江苏与浙江的建筑业相比,差距是明显的:浙江的特级资质企业有40家(江苏32家),全国第一;浙江的上市建筑企业13家(江苏2家),全国第一;再加上整个“十五”期间浙江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总额、实现利润和产值利税率五大指标全面超江苏,都是全国第一。

 

      抓住四个机遇,“浙江小弟”超越“江苏大哥”

      江苏号称“建筑之乡”,是“建筑铁军”的摇篮,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与浙江比确实落后了。为什么会落后?江苏一些“老建筑”百思不得其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人还是给我们打工的小兄弟,进入九十年代后怎么发展这么快?”

      笔者认为,浙江建筑业之所以能赶超江苏,主要是抓住了四个机遇。

      一是浙江抓住了上世纪90年代初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通过改制,企业较快完成了原始积累。当时,浙江建筑企业很多都是“零资产”卖给了个人。这就带来了注册资本金不符合资质标准要求、企业资质降级的风险。在向浙江同行就这一问题请教时,他们的回答很轻松:“要满足注册资本金,重新评估就是。”这在现在是绝对行不通的做法,明显会造成公有资产流失。但当时社会上对改制不甚了解,对零资产、负资产买断企业不以为然,有的地方甚至为了甩包袱,鼓励卖企业,所以那时浙江的政策是许可的。并且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说改制时一级资质注册资金3000万元算成零资产是让利给企业了,那么改制后企业有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十年上交给国家的税金达好几个亿,企业资产增加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企业发展了,国家也得益了。

      江苏企业的改制普遍比浙江晚十年以上。江苏建筑企业改制时,不仅所有资产要如实评估,就连自己打拼出来的品牌也要计算无形资产,改制后的企业要花真金白银买回去,一般特级企业都要花一两个亿。有一次浙江企业家访问江苏,听到江苏同行介绍这一改制过程时,他们认为江苏企业太不容易了。从统计资料上也可以分析出,整个“九五”期间,尽管从1996年至2000年,江苏建筑业总产值分别比浙江高177.78亿、194.25亿、253.67亿、201.70亿和155.08亿元,但是建筑企业实现利润却分别比浙江少2.31亿、5.71亿、5.65亿、11.42亿和11.22亿元。这就是说,由于改制工作浙江比江苏早十年,抓住了机遇,企业不仅掘了第一桶金,而且完成了原始积累。

      二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浙江企业抓住上海及一些沿海大城市大力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从事市政施工要添置许多大型设备,这需要资金实力。江苏企业尚未或刚开始改制,要筹集大量资金显得捉襟见肘,而这时的浙江企业已经“不差钱”,不仅添了市政设备主攻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而且在房建领域也提出“用资本换市场”的战略。实践证明,浙江的做法是卓有成效的。统计资料反映,“十五”之前,江苏建筑业总产值一直是全国第一。但进入“十五”之后,从2002年开始,浙江在建筑业总产值上便超过了江苏,并且,“十五”期间浙江平均每年高出江苏190亿元左右。在中部、西部,包括在江苏本省,到处都能看到浙江的建筑队伍。有些上市的浙江建筑企业,别人垫资几千万元的项目就觉得承受不了,他们垫一两个亿也只是“小菜一碟”。 完全凭着财大气粗,浙江的建筑企业一路畅通无阻,市场开拓的力度和效果成正比,浙江经营规模前十强的企业,出省产值占其总产值比重平均高达74.68%。

      三是浙江企业由于改制早,企业经营理念比较新,专业结构调整比较好,所以抓住了上一轮资质申报的机遇。高资质、多资质的优势,让浙江的建筑企业如虎添翼。结构调整早不仅扩大了经营范围,而且专业企业的效益普遍好于房建施工。江苏大多数建筑企业在“十五”初期仍然从事传统的房屋建筑施工,等到市场碰壁碰多了,想到要扩大某些专业经营时,资质又成了“瓶颈”。而国家对企业资质标准不断调整,对资本金的要求也大幅提高,对于没改制的企业或刚改制的企业,刚性的注册资本金也制约了部分企业的资质申报,真可谓“一步没跟上,步步慢半拍”。

      四是浙江的建筑业抓住了各级政府支持发展建筑业的机遇。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每年召开的浙江进沪施工企业总结表彰会,分管省长和各市、县分管领导悉数到场。分管省长讲话鼓励,会上公布各市建筑业发展情况综合排名,形成你追我赶之势。浙江省领导还把各大银行的行长带到上海,一旦企业接大工程需要资金担保或出具保函时,省长甚至亲自对建设单位说:“你们需要哪家银行担保,我就让哪家银行担保!”这不但给建筑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而且提供了比黄金更重要的信用支持。这种做法,恐怕在全国找不出第二个。

      在税收问题上,浙江省采取的是放水养鱼的包税政策,多数市都对建筑业采取“培植税源”的政策,具体做法是“基数承包,一定三年,低幅递增,先征后返”。年底之前,如果税务部门税收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主动提出让企业过了年再交。而江苏的税收抓得不仅紧,还征收了“重复税”和“过头税”。首先是劳务企业本不应征营业税(北京及一些兄弟省市都实行总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使用不同发票的做法,即项目上让总包企业必须按合同额百分之百缴纳营业税,而劳务分包企业结算收入的发票无需缴纳营业税),江苏则是总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都得纳营业税,客观上就是重复收税。劳务企业反映负担太重,纷纷从劳务企业退回到“包工头”(“包工头”不是法人,所以不仅营业税不交,连所得税也漏掉了)。其次是全省预征所得税的税率不统一,但有一件事是统一的:都征得高,业内称之为“过头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如果纯粹从事房建施工,产值利润率高的是百分之一点几,多数企业不到百分之一(中央及北京等大型建筑企业房建施工这部分也是如此)。而江苏省各市最少的企业所得税是按1.5%预征,外加1%的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征得多的市高达2%~3%,再加上个人所得税的话,确实让企业不堪重负。再次是税务部门之间不沟通不协调,项目所在地与企业所在地的税务部门互不相让,结果按规定只需一地缴纳的税金,现在变成两地都得交。企业额外多纳税,不仅严重制约企业发展,而且影响其在外地市场的开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上税收政策的缺憾逼着施工企业“上梁山”—纷纷在外地注册子公司。如某特级企业有11个独立法人子公司,现在注册上海的就有5个,每年仅这一个特级企业流失掉本应属于江苏的税收就逾几千万元。如果江苏在税收方面依然固步自封的话,因小失大是必然的结果。

      总之,由于浙江同行抓住了以上四个机遇,从2002至2006五年左右时间,浙江稳坐全国建筑业第一把交椅。

 

      跳出数字看潜力,江苏稍逊浙江

      江苏建筑业从各级主管部门到大中型企业都不甘落后,进入新世纪以来,奋起直追。首先是痛下决心狠抓全行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到2005年,95%的企业改革到位。改革极大激发了生产力。统计显示,到“十一五”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江苏在多个重要指标上重新站在了全国第一的位置。

      但真正分析苏浙两省建筑业的优劣势,这还只是现象。跳出数字看发展的潜力,江苏不如人之处还有很多,如果江苏不认真研究并加以调整的话,浙江用不了几年必然会反超江苏。

      一是浙江政府对建筑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除了前文所提到的税收政策一如既往地优惠以外,浙江地方政府有10个地级市、10个县(市)相继出台了扶持建筑业发展的意见,对建筑企业在市场开拓、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扶持。实现了既调动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又鼓励企业致富后回报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做到企业与政府互利双赢。以诸暨市为例,从2008年以来,每年在纳税方面不仅比照工业企业给予建筑企业奖励,而且对于企业高等级资质晋升、市场开拓以及工程创优等也给予奖励,奖金每年高达1300万元。为了鼓励一级以上企业发展总部经济,政府发文在建设用地规划、运作模式以及建设进度上加以扶持和推动。两年多时间里,诸暨市有7个建筑企业建成了集办公、信息化、培训、建材生产、商务会所、职工公寓于一体的公司总部基地,不仅凸显了诸暨建筑业的实力和品牌,也同时提升了城市形象。

      二是浙江在管理体制创新上下足了功夫。江苏一贯引以为豪的“一根主线、两根支线”行业管理模式(主线就是从上到下都有专门的建筑行业管理部门;两根支线,一根是市、县都有管本地市场的建管处,另一根是省、市、县都有派驻外省管理本省外出队伍的办事处),经过几轮机构改革,管理体制不但没有强化,反而有所削弱。原有的建筑业管理部门被撤并,现行的市、县住建局(建设局)里分管建筑业的局长们也大多是整天围着市长转,忙拆迁,忙市政设施建设,忙政绩工程,根本腾不出较大精力研究和管理建筑行业。相反的是,近年来浙江从省到市、县都先后设立了有职有权管理建筑业的专业部门,江苏的“真经”被浙江取走了,浙江建筑业能较快发展当然就在情理之中。

      三是浙江企业在开拓市场中注重“抱团”发展。在全国各主要市场,浙江建筑企业通过自发组织的商会搭建了一个互相沟通合作的平台,在法律法规允许条件下,浙江企业在同台竞争时一般不会“窝里斗”,而是采取“抱团”经营的模式。当然,江苏企业也有合作的,但单打独斗的多,有些企业在同一个市场五六年了,相互还不认识。有的市场虽然也仿效浙江和福建成立了商会,但是在商会里各有各的小算盘,形不成统一意见,少数的还有相互拆台的现象,这与浙江企业“抱团”形成合力的发展优势相比,显然差距较大。

      四是浙江建筑企业的资金实力优势明显。虽说江苏企业经过产权制度改革,这几年有些大企业资金实力也大大增强了,但从整体上讲,浙江建筑企业有13个上市公司,他们融资要比江苏企业容易得多。“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国家的和地方的各类项目非常多,如果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浙江企业做BT和BOT项目的机会必然比江苏更多。

      当然,也不是说浙江建筑业就没有问题,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项目承包“一脚踢”模式,在实践中已暴露出许多弊端。风险过大、权责不对称等,导致一些企业大量官司缠身,某特级企业一年要打三四百场官司;有的企业战线过长,资金链发生问题,甚至到了要找地下钱庄借高利贷的地步。所以,浙江建筑业也面临着不断创新和深化改革的问题。

      综上所述,江苏建筑业要想保住全国第一的位置,企业要从自身去努力,巩固和发展产权制度改革以来的成果,继续保持管理好、质量优的传统,紧扣创业、创新、创造这一主题,做好转变发展方式这篇大文章,从本质上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信息化,推进工厂化,走又好又快发展之路。除此以外,政府一定要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这样才能进一步让江苏建筑业在新一轮发展中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态势。

                                                          (作者系江苏省建筑市场管理协会会长)